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

農業新聞

首頁 > 農業新聞 > 全國採茶好手齊聚 傳承臺灣手採茶葉技術
全國採茶好手齊聚 傳承臺灣手採茶葉技術
Plurk分享 G+ facebook分享 Twitter分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新聞稿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18 日

全國採茶好手齊聚  傳承臺灣手採茶葉技術

  茶葉的手採是一項傳統技術,以往以機械採茶尚未成熟的年代,為了採到好品質的茶菁「午時菜」(茶菁含水量較低),需要兼具快、狠、準的手眼協調功力。為傳承手工採摘的技術,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輔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技術指導及評審,嘉義縣政府暨梅山鄉農會主辦,於本(109)年 8 月 24 日假嘉義縣梅山鄉太和茶區辦理「2020 全國茶菁採摘技術競賽」,由全國各茶區遴選優秀採茶師傅共 18 組,每組由 6 位選手組成,採收之茶菁除供評選外,並提供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使用。

部分發酵茶採摘標準及競賽規則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製茶生產的原料稱為「茶菁」,而臺灣特色茶依據不同的茶類,各自有不同的手採標準,以本次辦理的嘉義縣梅山鄉茶區為例,適合生產高品質且深受國內外飲茶人士喜好條形包種茶及球形烏龍茶,手採標準為 1 心 2~3 葉至對口芽 2~3 葉。本競賽評審標準為茶菁品質占 40%、茶菁重量及採摘面乾淨度各占 30%。其中茶菁品質依手採標準作為分級(附表 1),採摘面乾淨度為採摘後觀察樹冠面上茶芽是否遺漏(附表 2)。評審人員皆由茶改場同仁擔任,且評審過程一律公正、公平、公開。

茶葉產銷履歷驗證茶菁造就獨特好茶

  茶改場指出,嘉義縣梅山茶區為大阿里山的最大茶區,種植面積為 821 公頃,每年每公頃茶葉收量可達 1,000 公斤(108 年農糧署資料),產區包含太平、太興、龍眼、碧湖、瑞峰、瑞里及太和等區,生產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臺茶 12 號(金萱)為輔,該區域土質有機質豐富,加上高海拔茶區溫差大及茶菁肥厚為茶菁特色;故本次手採茶菁競賽場地位於太和茶區,海拔高度為 1,350 公尺,為茶葉產銷班郭俊麟班長茶園,已通過茶葉產銷履歷驗證,其栽培標準是依據茶改場編定之茶葉良好農業規範(TGAP)進行茶園栽培管理與紀錄,種植品種為青心烏龍,茶菁品質佳、且安全,有助提升製茶品質。

表1、臺灣特色茶手採標準

茶類 採摘時期 手採標準
綠茶 對口芽比率 10% 以內 1 心 1~2 葉
條形包種茶 對口芽比率 60~70% 1 心 2~3 葉及對口芽 2~3 葉

高山茶、凍頂烏
龍茶、鐵觀音

對口芽比率 20~30% 1 心 2~3 葉及對口芽 2~3 葉
東方美人茶 茶芽經小綠葉蟬吸食 1 心 1~2 葉
紅烏龍茶 對口芽比率 20~30% 1 心 2~3 葉及對口芽 2~3 葉
蜜香紅茶 茶芽經小綠葉蟬吸食 1 心 1~2 葉
紅茶 對口芽比率 10% 以內 1 心 2~3 葉

製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20年)

表2、手採茶菁評分標準

項目 比重 說明
茶菁品質  40%  每組每人逢機取 50 公克,共 300 公克,以 1 心 2~3 葉或對口芽
2~3 葉為標準(高山茶採摘標準),計算標準芽數所占重量百分比評分。
計分方式:標準芽數所占重量百分比 x 40
茶菁重量  30%  茶菁採摘後之每組總重,重量最重得 30 分;依名次計分方式為該
組茶菁總重量除以第一名總重後,再乘以 30,後續以此類推。
採摘面乾淨度  30%  採摘後,茶行上未遺漏採摘的芽數多寡給予分級,分成A、B、C
三級,並分別給予 30、24、18 分。

新聞聯絡人:

茶業改良場 邱垂豐副場長 聯絡電話:03-4822059 轉 202

茶作技術課 胡智益股長 聯絡電話:03-4822059 轉 531

「2020全國茶菁採摘技術競賽」場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茶區
圖1、「2020全國茶菁採摘技術競賽」場地-嘉義縣梅山鄉太和茶區

茶樹品種青心烏龍茶菁
圖2、茶樹品種青心烏龍茶菁

Top